首页信息中心茶叶资讯  
青山绿水孕品质,科技支撑兴黔茶 | 贵州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高效服务700万亩茶园
来源:转载 点击数:6653次 更新时间:2018-12-21 15:30:43




      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饮品,社会大众的种种情感表现与文化附加,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作为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进行茶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利用。随后,从汉、唐、宋代起,茶及茶文化向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明清以后又传到欧美各地。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了茶树,并享受着茶产品和茶文化。 


      茶树属于山茶科山茶属的灌木或小乔木,茶树的经济年龄一般为40至50年。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是中国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树和现存野生大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区。近年来,贵州开展了全省野生茶树资源考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省大多数县市都有野生茶树分布,拥有600余种各类茶树品种资源。 


      目前,贵州茶叶种植面积已达700多万亩,居全国第一,但茶产值偏低,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促进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以特色茶产业的发展推进全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产业革命,既需要健康的茶文化与良好的自然生态结合,还需要适于贵州自然生态条件的茶树优质高产品种,更需要茶树配套栽培与茶叶加工的综合技术服务支撑。


      为更好地做好从产地到餐桌的技术服务,在省农委、省财政厅的支持下,从2013年起,依托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团队、科技成果和技术服务的优势,贵州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应运而生。在前后两任首席科学家周玉锋研究员和蒋太明研究员的带领下,体系专家团结协作,开展茶树育种栽培、茶叶加工、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茶叶质量安全等技术研究及推广工作。



茶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蒋太明(中)向茶农讲解茶叶管理技术。



用特色资源创新支撑“贵州绿茶”大地标大品牌


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前后两任所长、首席科学家周玉锋、蒋太明的带领下,体系科学家们对助推贵州绿茶产业的发展形成共识,贵州作为茶树发源地,其立体的生态、多变的气候孕育了丰富的茶树资源,是茶组植物天然的种质基因库,更是茶产业深度开发及高端品牌打造所需的种质资源库。品种是决定产量、品质的最主要因素,要做好茶产业的技术支撑服务,实现高效优质高产的茶产业发展,尤其需要从资源的收集创新入手,强化“贵州绿茶”地标品牌树立。  

育种与栽培功能实验室主任陈正武研究员与团队成员周富裕研究员、鄢东海研究员、陈娟副研究员等一起,广泛调研贵州地方特色茶树资源分布与现状,不畏艰辛深入茶树生长区域进行考察征集,先后收集特色种质资源800余份,同时,结合绿茶、红茶等不同茶产品的加工需求和品质要求,积极开展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研究,创新种质100余份;繁育自然杂交材料100余份;保存资源达1000余份,选育出以一批以特异、优质、高产、抗逆、抗病虫害为特点的“黔茶”系列新品种(系),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特色茶树新品种并建立原种母本园。其中,“黔茶8号”获国家级无性系良种;“石阡苔茶”“贵定鸟王种”两个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黔茶1号”等7个新品种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茶园绿色管护新技术促进茶叶提质增效


      茶园的高效科学管护需要现代新技术新产品支撑。育种与栽培实验室周国兰研究员、梁远发研究员及团队成员,针对幼龄与成龄茶树需肥特点,研制出能促进茶叶早萌发和芽头粗壮的2个茶叶专用肥;在此基础上,杨文副研究员、潘科副研究员和周国兰等又研制出无农药残留的新型茶叶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2013年至2018年,系列专用肥在铜仁、黔南、遵义等茶区推广应用300多万亩,新增经济效益6亿元。

      在体系前任首席科学家、绿色防控功能实验室主任周玉锋的带领下,杨文、孟泽洪副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针对贵州夏秋茶生产情况,提炼出提升夏秋茶青产量的“以用代防”茶园管理模式,通过在思南、瓮安等15个茶产业县40余家茶企的推广应用,拓展贵州大宗茶叶出口渠道,提升夏秋茶经济效益。

      体系成员潘科结合茶菌综合利用试验结果,提出的秋冬季节修剪茶枝制作食用菌基质技术,可有效解决食用菌栽培原料的不足,提高茶园生物材质的利用,已在遵义等地示范推广。

“让天下人喝上干净茶”。到2017年,贵州茶已连续6年在全国茶产品抽检中合格率达100%,这是贵州茶人理念坚守的结果,茶科人辛勤努力的回报。

      在产业服务中,绿色防控功能实验室的专家们研制出有效防治粉虱成虫的植物源农药,建立粉虱类害虫防治示范点6个,在遵义等地3000多亩茶园中示范,并推广应用2万亩,有效防治茶树黑刺粉虱和山香圆平背粉虱,每亩茶园年减损增收100元以上。同时,在全省8个产茶县市5000多亩防控技术示范,筛选出的2个低毒低残留农药制剂能有效防治茶小绿叶蝉和蓟马,茶叶农药残留达欧盟标准,由此带动50多家茶叶企业由单纯的春茶生产加工到自发增加夏秋茶生产,辐射带动10余万亩,夏秋茶亩新增产值3000元以上。


周玉锋(左三)、蒋太明(右一)陪同中国茶叶所副所长阮建云研究员(左一)调研思南茶叶生产。




当好产业参谋助手 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全省茶产业发展,是贵州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要求,体系专家们以此为己任,当好参谋,作好服务。

      陈正武受聘担任贵州省古茶树保护委员会主任,撰写《贵州省古茶树资源调查报告》,全程参与《贵州古茶树保护条例》调研起草;作为主要参与者,王家伦研究员等团队成员为《贵州省茶产业“泉涌”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贵州省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制定提供技术咨询;蒋太明、王家伦、陈正武、杨文、潘科等专家承担了《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茶产业强省的实施意见》中技术规程的起草,以及“贵州绿茶”系列产品标准修订。

      由体系专家选育的石阡苔茶、贵定鸟王种、黔茶1号、黔茶8号已列入《贵州省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茶园提质增效工程调整优化种植品种结构的主要品种。

      体系专家们还积极参与全省脱贫攻坚产业帮扶行动。在晴隆、石阡等30多个产茶县,周玉锋、蒋太明、王家伦、陈娟,副研究员段学艺,高级农艺师胡华建和农艺师曹雨等体系成员开展茶产业技术服务,编写项目可行性报告与产业发展规划40余项,建立示范基地39个,为受援地引进项目54项,引进资金2580.8万元,举办培训场次148期,培训农技人员、技术骨干、茶农1.2万人次,服务企业100余家,惠及茶农3000多户,帮助受援对象增收1230万元,农业增效达10.52亿元,有力促进了贵州茶产业发展、茶农增收。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冬季养肾正当时 8款养肾补肾茶 下一篇:茶叶元素茶多酚的作用
学会链接
  学会服务 学会概况 联系学会 版权声明  
    黔ICP备18002512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9002007066号    
  贵州省茶叶学会 邮件:306841185@qqcom 电话:0851-83712313 15902607365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省农科院